Monday, February 1, 2010

高行健:中國沒變,我也沒變

引自:點我

高行健:中國沒變,我也沒變

高行健接受BBC中文網記者嵇偉採訪

2010年1月4日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先生70歲生日,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10個年頭。為此,中文文學界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辦一次專題研討會,重點研討高行健先生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和思想。在出席研討會之前,高行健接受了BBC中文網記者嵇偉的專訪。高行健是迄今為止唯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話劇《車站》、《絕對信號》和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高行健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嵇偉的採訪時,首先談到70年歲月中記憶最深的是什麼:
播放其他音頻視頻格式「三生有幸」高行健回首70年來走過的道路,堪稱風風雨雨,有太多的經歷。但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生,第一生是在中國,第二生在法國,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他大病一場,現在應該說是他的第三生。高行健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在中國大陸呆了47年。但在2000年他獲獎時中國政府對他非常冷落,並指責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給他頒獎有政治目的。對此,高行健看得很淡。他說,其實在獲諾貝爾獎之前他的作品就一直被禁止,他在中國國內的時候作品就被禁。「幾十年如此,中國沒變,我也沒變。」 因此,並不感到失落。
自從高行健獲獎後,很多人都提到他的身份問題。高行健說,時下一個很時髦的話題就是身份認同,但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很有政治色彩的話題,跟文學創作沒關係。他說,儘管自己已獲法國籍18年,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因為他經常到世界各地參加創作活動。



政治與文學

高行健在2000年發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時說,「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的劫難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乃至於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於政治主宰文學。」由此引發知識界有關文學與政治的關係的辯論。有人甚至把高行健與魯迅相對照,認為高行健堅持文學創作不介入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立場與魯迅文學作品的社會批判性呈鮮明對照。在談到作家和文學創作與政治的關係時,高行健說,20世紀的一個文學現象就是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作家要有一個政治態度,要介入政治。但結果往往是很悲慘的。在他看來,一個作家「要麼就是犧牲自己的創作,變成某種政治的傳聲筒,要麼如果他不贊成當權的政治不正確的話,他就會被扼殺。」高行健認為,在超越政治視野以外,作家可以有其自己的獨立不移的看法。但他認為一個作家的作品應該主要是涉及人生和人的生存的普遍的困境。這些問題都大於某種具體的現實的政治。過去10年也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10年。對於這種新事物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高行健談了他自己的看法。高行健說,儘管他本人從不上網,但他從旁人那裏和各種信息渠道那裏了解到互聯網的普及。他肯定互聯網在文化信息的傳播方面非常有用,但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不能只滿足於互聯網這個簡單的藝術傳播手段。他說互聯網傳播對中國思想開放,接受世界各國的新的信息以及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有它的正面影響的。但互聯網如果用得不好的話也會把文化過於通俗化。

此外,他認為中國文化人還要警惕民族主義情緒。他說,如果一個知識分子只強調你的民族文化,他覺得有點可疑,背後很有可能是有某種政治炒作。


注:BBC中文網將在周二(1月5日)發表對高行健採訪的文字材料以及視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